沉溺网络挨批 17岁大好青年喝农药身亡!
发表时间:2010-08-01 作者:未知 编辑:暗之使徒 来源:网络
“宅家”迷失网络 暑假“网瘾”高发 两起因痴迷网络引发的悲剧,再次让我们把目光投向“网瘾”问题。莱山一中徐轶敏老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有着长期的研究。他告诉记者,暑假是青少年网瘾的“高发期”。在经常上网的青少年当中,大约有15%的人会形成网瘾,这些人沉迷于网络、网游,难以自拔,在这些有网瘾的孩子中,初中生的比例最高,其中性格内向、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。有90%的青少年沉溺网络是从“宅”在家里开始的,其中三成的青少年最长一周或更长时间“宅”在家中,痴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,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,不爱结识新朋友,甚至有部分青少年因为沉溺网络而出现各种极端行为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过分依赖网络所形成的虚拟世界,正逐渐脱离现实世界,基本社交技能退化,成为宅男、宅女,更有甚者因此而出现心理障碍。 徐轶敏曾接触到一个刚参加完今年中考的学生亮亮(化名)。亮亮放暑假后,每天都是对着电脑,眼睛几乎不离电脑屏幕,网上“激战”24小时成了家常便饭。亮亮说:“我是个比较沉默的人,在学校经常被忽略。在家里,和父母相处不知道说什么,所以我放假只能和电脑为伍。电脑游戏中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有意思多了,我打游戏时,有时一天都不用说一句话。” 记者随后在街头进行了随机调查,其中10名家长中,有8名家长表示,孩子放暑假后,最多的一项娱乐活动就是上网。家长吴均的话最有代表性: “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,放假了,没有人陪着玩,家长又要上班,没时间老盯着孩子,所以上网就成了孩子们很普遍的一种休闲方式。” 专家分析 上网不可怕 关键是引导 烟台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青少年问题专家于敬东认为,小郭和小刚都处于第二反抗期,这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,使他们进入“心理断乳期”。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(或抚养人)的依赖,要以独立人格出现。因为发展的不协调,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,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“危机感”。另外这个年龄的少年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、在朋友中的地位,他们力求找到知心朋友,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。而网络恰恰就能短时间接纳和满足他们的心理,给他们以安全感。事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,而是负性事件天天堆积的结果。 这两个案例也提醒了我们家长,爱孩子,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。从孩子小时就要付出耐心,特别是两个重要阶段:第一反抗期(三四岁)给孩子安全感,第二反抗期(十三四岁)给孩子尊重和自由的空间。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上网不可怕,重要的是从开始就要引导孩子把网络仅仅当做学习的工具而已。 要戒除网瘾 不能太着急 徐轶敏分析说,上网成瘾的孩子在性格上有一些共同的症状:首先是跟父母对抗。这是因为家长看到孩子上网成瘾,会本能地限制他,而孩子也会本能地反抗,双方很容易冲突,有的还会出现过激行为。其次,长时间沉迷于上网,影响了正常的睡眠和休息,学习时间减少了,效率也下降,成绩下滑也成为必然。此外,有网瘾的孩子在性格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,如:焦虑、紧张、抑郁等,很多还会出现强迫症,甚至交流障碍等。万一孩子已沉溺网络,不要贴上自闭、抑郁、社交恐惧等标签。指责孩子“不上进”、“贪玩”、“上网成瘾”等,只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。 “少一个网瘾孩子,多一个幸福家庭!”徐老师认为,孩子正常上网本身没有错,错在上网成瘾而不能自拔,家长帮孩子戒除网瘾,不能仅靠简单粗暴的打骂,而要智慧地引导,心态上不能过急。孩子形成网瘾,跟个人心理素质、环境因素和家庭教育有关。社会、学校和家长都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,使青少年看到上网好处的同时,也要看到可能带来的危害。从青少年自身来说,丰富日常生活,平时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,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、爱好;多与家长、老师和同学交往沟通等,都有助于杜绝网瘾。 |
本资讯及文章仅代表发表厂商及作者观点,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!
- 相关资讯:
- 沉溺网络挨批 17岁大好青年喝农药身亡!